“在毕业季到来时,学生们跟着父母去中餐馆饱餐一顿是常见的事情。度过了3年辛苦的学校生活,父母特地给买一碗炸酱面,这样的日子也就算是毕业日了……”上世纪70年代,韩国学生毕业那天,总会吃炸酱面庆祝,这不仅是一种记忆,更体现了韩国人对炸酱面的特殊情结。
曾是珍贵奢侈的食物
炸酱面是中华料理的代表,其流入韩国要从旅韩华侨的百年历史说起。19世纪末,不少山东人举家迁至朝鲜半岛,将仁川作为主要居住地。中国人以他们特有的经商之道,从事贸易和餐饮业,令这一带繁荣起来。一家家中华料理店在仁川兴起。其中,一栋红砖砌成的2层小楼,成为了炸酱面的发源地。这栋建筑最早的名称为“山东会馆”,主要接待来这里的清朝劳工。来自山东的老板于希光发现,当时中国菜多以煎炒为主,不仅制作方式复杂,且严重依赖当地物资,如何让工人们吃到简便且价格实惠的食物,他想到了炸酱面。后来,取辛亥革命成功后迎接“共和国元年之春”之意,“山东会馆”于1912年更名为“共和春”。
可以说,近现代朝鲜半岛命运的转折,也左右着“共和春”和炸酱面的发展。随着日本对朝鲜半岛深入殖民,这里的常客从最早的中国人变为日本人。脱离殖民统治后,逐渐趋于“本土化”的中华料理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共和春”就销售经改良的炸酱面,即在炸酱里加入了当地种植的洋葱和萝卜等,炸酱本身则改用当地以黑豆制成的“春酱”。在当时,炸酱面被人们视为珍贵且奢侈的食物,制作“清料理”的中餐馆一度被视为高档餐厅的代表。
2012年4月28日,在位于仁川市的“共和春”的旧址上,韩国炸酱面博物馆问世了。走进博物馆记者看到,这里共有7个展览室,通过文物和模型介绍了在仁川港口开放时期、日本殖民统治期、韩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以及工业化时期等各时代与炸酱面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记者看到,展厅真实再现了“共和春”厨房的旧景:一位身着白色厨师袍的师傅,手握大刀,一旁摆的是待处理的肉、蔬菜等食材,另一侧则是酱、面、切好的土豆和洋葱……
博物馆除了向韩国民众介绍了炸酱面的用料、制作过程和相关历史,还讲述了中华传统文化习俗。如每年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
特殊日子吃炸酱面
直到上世纪70年代,韩国人在生日或毕业典礼等特殊日子,最常吃的就是炸酱面。据说李明博就任韩国总统期间,还曾在青瓦台偷偷叫过炸酱面外卖。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韩国曾有过一个广告,用来宣传手机信号覆盖面广。讲的是一个人在韩国郁陵岛海面上划着小船送炸酱面外卖,其间他停下来举着送炸酱面的铁箱大声叫着:“点炸酱面的那位!点炸酱面的那位!”突然手机响起,电话那头的人坐在游艇里,字幕显示“马罗岛的海上”。他慢悠悠地说:“抱歉,我现在搬到马罗岛了!送到这里来吧。”听罢,外卖小哥从船上掉入海中。这则广告在韩国可以说家喻户晓,到韩国最南端小岛马罗岛吃炸酱面的传统由此开始。这也成为韩国人特有的炸酱面情结。
在韩国电视剧或综艺节目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桥段,外卖小哥手拎着“铁箱”,将炸酱面、糖醋肉和腌萝卜片配菜等从层层抽屉中取出。有意思的是,中餐馆的“铁箱”,曾被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所属的韩国设计文化财团选定为过去半个世纪韩国人日常生活代表性设计之一,与Monami153圆珠笔、辛拉面、七星汽水、小型汽车、出租车等一同获得了至高荣誉。
锤子炸酱面是什么?
这些年来,韩国人在炸酱面“改良”“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韩国综艺节目Running Man曾经做过两期炸酱面特辑,其中就曾介绍了多款“异色炸酱面”。如以海鲜、蘑菇和炸酱三足鼎立的铁板炸酱面,以面片取代面条的炸酱面片,没有使用着色重的春酱却保留炸酱面香味的清淡口的白炸酱面,又甜又辣的红炸酱面,还有以造型取胜的锤子炸酱面,面上扣一个碗形的玉米饼,用锤子将其敲碎后伴着炸酱面一起吃,碰撞出奇妙美味的口感。
此外,韩国人还将炸酱面做成了方便面,这被认为是将异国产品带入韩国本土方便面市场的典型事例。为了开发出方便面形态的炸酱面,韩国食品巨头农心集团曾聘请当时首尔中餐馆“雅叙园”的厨师长进行指导,在炸酱面做法的基础上加上方便面技术,从而生产出了“速食炸酱面”,该产品也为日后炸酱方便面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不得不说,为了吃炸酱面,重视仪式感的韩国人还为了它创造了一个节日。2月14日是“传统情人节”,3月14日是“白色情人节”,4月14日是“黑色情人节”。每到这一天,尚未找到人生伴侣的年轻人要穿着黑色衣服,吃一碗黑色炸酱面。因为与白色相对,黑色表现了单身青年们收不到礼物而“烧焦”的内心。“黑色情人节”也成了韩国单身青年们的狂欢日。
标签: 炸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