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尝鲜为何择清明?
清明节延伸出众多习俗,如插柳、放风筝、斗鸡、荡秋千、蹴鞠……其中,踏青尝鲜是从古延续至今的主要习俗之一。宋人有诗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说的就是风吹梨花正是清明时节,游人为寻春意大多出城踏青赏春味。而今,清明节又是国家法定假期,为大众出游寻觅美味提供了条件。
为何选择此时尝鲜?答案尽在“清明”二字里。知名广府文化学者、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说,“清明”二字,颇具感染力,轻描淡写地勾勒出一副盎然春色的清雅景象。较早出现有关“清明”记载的是汉代刘安所著的《淮南子》,文中从气象上道出清明之特点:“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中“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以及《孝经纬》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则是从物象角度对清明时令作出进一步解释,道出“清明,万物清净明洁”,这万物自然包括了鱼虾时蔬等鲜物。
从当代的角度分析,清明时节一到,东亚大气环流实现从冬到春的转变,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转暖,草木萌动,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因此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冬天远去,春天到来,水温逐渐升高,水中浮游生物以及植物繁殖生长,为鱼虾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水温回暖,冬天里甚少进食的鱼儿也开始了疯狂进食,小鱼小虾的成活率大幅提升,迎来当造之时,而成年个体的性腺开始发育,进入繁殖期,因而此时鱼虾开始怀春。“鲜”是这个时节之物的滋味特征。广府人深谙饮食之道,讲究“不时不食”,无非也是顺应天地万物生长规律,择当造之食而品其味,清淡烹调足矣。此时的吃食,朴素为至美,清雅为至味,是为雅食。
嫣红礼云子只为争春来
清明前后最是风雅之食,当属礼云子这一广府珍贵食材。历来多少名人墨客为之着迷,民国时期广州著名美食家江太史、粤剧名伶薛觉先等皆最爱礼云子。礼云子的赏味期非常短。江太史之孙女江献珠曾于书中说,“礼云子是祖父心爱的食物,只因季节甚短,稍纵即逝。”礼云子的季节短到什么程度?仅有清明前后半个月左右,因此称“春水礼云子”。但是,如今由于环境变化,蟛蜞量越来越少,加上制作麻烦,鲜有人愿意为之劳碌,导致礼云子食少见少,有时赏味期甚至仅仅一周多。
礼云子实属稀罕之物,全因它的收集过程非常烦琐耗时。美食家屈九说,通常要趁每年清明之前,蟛蜞交配后,母蟛蜞尚未“散春”产卵时,捕捉后取其卵。由于蟛蜞只有硬币那般大小,其卵又是众多美食水产类鱼子中最为幼细的,取其卵特别费眼神费功夫。卵由于外露在蟛蜞腹下,容易携带泥沙杂质,因此需要用纱布袋装着,反复过滤清洗,农妇为了采集礼云子,吃了不少苦头。每十斤蟛蜞才出得2~3两的礼云子,尤见矜贵至极。屈九介绍,新鲜礼云子呈红棕色,颗粒细小,幼滑鲜嫩,如若发黑则代表已经变质。广州番禺化龙的腰记饭店,已有40多年历史,老板娘欢姐几乎年年都做礼云子菜肴,甚有经验。她说,礼云子一拿回来,要隔水蒸熟后放在冰箱中,如此还可保存20天。
在礼云子的品鉴上,历代食家已经给出了丰富的答案。当年,江太史家中的礼云子春卷、礼云子薄饼、礼云子粉果、礼云子炒蛋、礼云子炒饭等,如今都是载入书籍中的菜肴。香港著名美食家唯灵先生同样酷爱礼云子。他曾提及香港镛记的“礼云子豆腐蒸烧腩”:艳红的礼云子与雪白的豆腐相映,衬着肥瘦相间的烧腩,卖相绝美。馨香扑鼻,入口细腻,鲜冶滋味独标一格。早些年,在荔湾的泮溪酒家也有礼云子烧卖和礼云子粉果,不过,如今也已不复制作,出品总顾问王金镜师傅说,“只因产量太少了,无法常规供应。”近年来,记者在番禺一带采访到礼云子的做法,如柚皮礼云子、礼云子豆腐、礼云子蒸鱼等。属柚皮礼云子做法最为复杂,取沙田碌柚的柚皮蒸熟后挤干水,焖软之后加入礼云子煮熟。礼云子的鲜丝丝渗入柚皮肉中,焖软的柚皮柔软全然不见干涩。
清明有“三黄”曹虾鲜难挡
有诗云:“一夜东风吹雨过,满江新水长鱼虾”。每年清明时节,珠江出海口咸淡水交汇处必将迎来鲜物大造时,比如曹虾、黄鱼和凤尾鱼等。屈九认为,这段时间是到番禺石楼吃鱼的最佳时候,石楼正是珠江出海口位置,出产的鱼虾类尤为鲜美。其中绝大部分至今未能实现养殖,是难得的自然馈赠。如若觉得路途遥远,在珠江新城的花城苑也能品味到这些时令鲜物,主理人黄立基与水产打了几十年交道,非最鲜美的水产不用,每日这鱼虾新鲜到店,以最匹配的烹饪方式演绎,滋味无穷,一解老饕们的馋意。
清明前后是黄鱼当造时,它与黄瓜、黄鳝并称“清明三黄”。味道鲜美的它,深得一众美食家与厨师之爱,粤菜大师林振国就将黄鱼视为“心头好”。黄鱼多刺,屈九说,民间称其为“小三黎”,赞誉它的味道堪比鲥鱼。黄立基用豉油蒸的方式来表达黄鱼之惹味,或者香煎,将其幼细的骨丝化为啖啖酥脆,相比其他鱼,黄鱼的油性重,这也是它惹味的关键原因。但是,要论最美味的吃法,恐怕还是要属起片滚粥了。此时还是黄鱼怀春时,“它的鱼春甚至比鱼还贵,十分甘香油润。”黄立基说。
同是当造之物的凤尾鱼,与黄鱼一样骨刺多,但它要纤细薄身得多。“凤尾鱼”的得名源自它叉状、尖细狭长的尾巴,神似凤凰尾而得名。它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叫“马鲚鱼”。它的品味法与黄鱼同理,却不雷同。黄立基借鉴上海熏鱼的做法,运用到凤尾鱼上,炸酥了的骨丝,挂在其身的甜美的汁味,好味得让人停不下口来。
谈清明时节的水产,必定绕不开清明虾。此时是虾繁殖之季,虽不及盛夏肥厚,味道却十分鲜甜。其中,尤以番禺十八涌的曹虾最有特色。曹虾是珠江出海口特有的虾种,清明时节洄游江河产卵,兼有海鲜和河鲜之味。此虾即便焯熟了,虾壳也不会变红,虾肉依然嫩白,橙红色或微褐色的虾子清晰可见。曹虾肉质口感鲜甜,白焯即可,最多蘸点豉油,已是鲜美漫溢。
清明草木长盘中增清香
清明前后雨水充沛,植物生长旺盛,爽嫩无渣。荞菜、艾草、朴树叶是应节鲜物,分别流行于广府地区、客家地区和潮汕地区。每每此时,当地百姓用它们制作成清明时令食品,拜祭祖先。因而,这三种植物相比这个季节的其他当造蔬菜,又多了一层民俗文化内涵。
清明时的荞菜又叫“清明荞”,一方面与寓意相关,在粤语当中,荞菜的“荞”和“轿”同音,旧时寓意先人坐轿归去,免受乍暖还寒之苦。另一方面从其在清明时令当造角度而论。白云宾馆中餐厅行政总厨陈育坚说,清明荞味道浓郁而不起渣,或者与虾共炒,或者与烧肉同炒,都是广府人家最为常见的烹法。在宾馆里,他用“荞菜河虾小炒皇”和“春荞火腩卷”来演绎荞菜的活色生香。挑选优质的荞菜有技巧,一看高度,一般高度在30厘米左右,二要捏一捏,好的荞菜大多爽脆。
清明前后,在客家乡野田间,艾草生长得迅猛,绿叶盘旋而上,自带浓烈香气,这是它一年里的高光时刻。清明前夕,用艾草做成艾粄,在客家当地甚是流行。客家有句老话:“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鲜嫩的艾草洗净后放入锅中煮熟,后剁成草泥,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和拌成团,再将芝麻花生等馅料包入其中,封口做成各种形状,放入锅中蒸即可。
朴子树叶在潮汕地区家喻户晓。潮汕流传着“清明食叶”的饮食俗语,“叶”,指的是朴子树叶。清明节前夕,潮汕人会先将朴树上生发出来的嫩叶磨成汁,与大米粉拌成糊状,加上白糖和发酵粉,再倒入粿模中放入蒸笼里炊熟,最终出来一笼被称为“朴籽粿”的小吃。
(记者 庄小龙 王维宣)